?手動二次元測量儀是一種通過光學影像和手動操作對工件尺寸、形狀和位置進行精密測量的儀器,廣泛應用于機械加工、電子、模具等行業(yè)。其使用時需注意操作規(guī)范、環(huán)境控制、設備維護等要點,以確保測量精度和設備壽命。以下是詳細注意事項:
?

一、操作前準備
1. 環(huán)境要求
溫度與濕度:
測量環(huán)境溫度需控制在 20±2℃(高精度測量需 ±1℃),濕度建議 45%~75%RH。溫度波動會導致工件和設備熱脹冷縮,影響測量精度。
避免空調直吹或靠近熱源(如機床、發(fā)熱設備),防止局部溫度不均。
振動與氣流:
設備需放置在穩(wěn)固無振動的工作臺(如大理石基座),遠離沖壓機、銑床等振動源。
避免強氣流(如風扇直吹),防止鏡頭或工件晃動。
2. 設備檢查
外觀清潔:
用無塵布擦拭工作臺面、鏡頭、光柵尺等部位,確保無灰塵、油污或碎屑(可配合無水酒精清潔玻璃部件)。
機械部件調試:
手動移動 X、Y 軸導軌,檢查運行是否順暢,有無卡頓或異常聲響。若導軌干澀,需按說明書涂抹專用潤滑油(如薄層鐘表油)。
光學系統(tǒng)檢查:
打開光源,觀察鏡頭成像是否清晰,光斑是否均勻。若鏡頭有霧氣或污點,用專用鏡頭紙輕輕擦拭(禁止用手或硬物觸碰)。
二、測量操作規(guī)范
1. 工件裝夾與定位
裝夾方式:
輕拿輕放工件,避免碰撞工作臺面。小型工件可用橡皮泥、磁性表座或專用夾具固定,大型工件需用墊塊支撐,確保穩(wěn)定。
避免裝夾力過大導致工件變形(如薄壁件需用彈性夾具)。
定位基準:
以工件設計基準(如底面、側面)作為測量基準,通過手動移動工作臺,使工件被測特征與儀器坐標系對齊(可借助十字線光標輔助)。
2. 光學與照明調節(jié)
焦距調整:
旋轉物鏡調焦旋鈕,從低倍鏡(如 10 倍)開始,緩慢調整直至工件影像清晰。高倍鏡下需微調,避免壓碎工件或損壞鏡頭。
光源控制:
表面光(環(huán)形光):用于測量工件表面輪廓,亮度需適中,過強易產(chǎn)生反光,過弱導致邊緣模糊。
輪廓光(底光):用于測量透明件或邊緣輪廓,需根據(jù)工件材質調節(jié)亮度(如金屬件用低亮度,塑料件用高亮度)。
倍率校準:
每次更換物鏡或光源后,需用標準玻璃校準塊(如 10mm 校準尺)進行倍率校準,確保測量比例尺準確。
3. 手動測量操作
移動速度:
手動搖動手輪時需緩慢均勻,避免快速移動導致導軌沖擊或影像丟失(尤其是高倍鏡下)。
采點原則:
測量直線時,至少采集 2 個點;測量圓 / 圓弧時,采集 3 個以上均勻分布的點;復雜輪廓需密集采點(如曲線每 0.5mm 采一點)。
避免在工件毛刺、劃傷處采點,影響精度。
坐標系統(tǒng):
合理使用儀器自帶坐標系(如絕對坐標、相對坐標),測量多個特征時需統(tǒng)一基準,避免坐標系混淆導致誤差。
4. 數(shù)據(jù)記錄與處理
實時記錄測量數(shù)據(jù),避免人工抄寫錯誤(可啟用儀器數(shù)據(jù)導出功能,保存為 Excel 格式)。
多次測量同一特征時,取平均值以減少偶然誤差(如測量孔徑時,在不同角度測 3 次)。
三、操作后維護
1. 設備清潔
測量結束后,用軟毛刷清除工作臺面殘留碎屑,鏡頭蓋蓋好物鏡,防止灰塵進入。
若使用酒精清潔,需確保臺面干燥后再關閉電源,避免短路。
2. 部件歸位
將工作臺移至中間位置,降低 Z 軸高度(避免鏡頭懸空),關閉光源和電源。
長期不用時,需覆蓋防塵罩,并定期通電開機(每周至少一次),防止電子元件受潮老化。
3. 定期校準
每年由專業(yè)計量機構進行精度校準(如線性度、重復性誤差檢測),校準后粘貼合格標簽。
若設備遭受碰撞、搬運或環(huán)境劇烈變化,需重新校準后方可使用。
四、安全注意事項
禁止行為:
嚴禁用手直接觸碰鏡頭、光柵尺等精密部件,防止指紋污染或劃傷。
禁止擅自拆卸儀器外殼或調整內部結構(如光柵尺讀數(shù)頭),如需維修需聯(lián)系廠商技術人員。
用電安全:
使用穩(wěn)定電源(AC 220V±10%),接地良好,避免與大功率設備共用插座,防止電壓波動損壞電路。
人員要求:
操作人員需經(jīng)過培訓,熟悉儀器操作手冊和測量原理,嚴禁非專業(yè)人員隨意使用。